若你天然纯净,愿你长留光明。
木叶飞舞之处,火亦生生不息

关于

古剑之“偃”

偃术、偃甲、偃女?

1.古代经典中的“偃师”典故 

我们所熟知的偃师做偶人的故事,最早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。列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,老庄以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。《列子》又名《冲虚经》,原本是由他所著,后已散失。现存的《列子》篇章,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、寓言和神话传说,根据现在学术界的研究,一般认为可能是晋人所作,是东晋人搜集了有关的古代资料然后编成的,东晋的张湛为之注释并作序。该书题材广泛,有些颇富教育意义。《列子·汤问》为其中名篇。《汤问》篇的许多节选段落也被选入过语文课本,比如《愚公移山》、《两小儿辩日》等。

 

典故原文

周穆王西巡狩,越昆仑,不至弇山①。反还,未及中国,道有献工人名偃师②。穆王荐之,问曰:“若有何能?”偃师曰:“臣唯命所试。然臣已有所造,愿王先观之。”穆王曰:“日以俱来,吾与若俱观之。”翌日偃师谒见王。王荐之,曰:“若与偕来者何人邪?”对曰:“臣之所造能倡③者。”穆王惊视之,趋步俯仰,信人④也。巧夫!领⑤其颅,则歌合律;捧其手,则舞应节。千变万化,惟意所适。王以为实人也,与盛姬⑥内御并观之。技将终,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。王大怒,立欲诛偃师。偃师大慑,立剖散倡者以示王,皆傅会革、木、胶、漆、白、黑、丹、青⑦之所为。王谛料之⑧,内则肝胆、心肺、脾肾、肠胃,外则筋骨、支节、皮毛、齿发,皆假物也,而无不毕具者。合会复如初见。王试废其心,则口不能言;废其肝,则目不能视;废其肾,则足不能步。穆王始悦而叹曰:“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?”诏贰车⑨载之以归。

夫班输之云梯⑩,墨翟之飞鸢,自谓能之极也。弟子东门贾、禽滑釐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,二子终身不敢语艺,而时执规矩。

 

白话译文

周穆王往西巡视,经过昆仑山,直到弇山。在返回途中,还没到达国中,路上碰上一个自愿奉献技艺的工匠名叫偃师。穆王召见了他,问道:“你有什么本领?”偃师回答:“我谨遵大王的命令。不过我已经制造了一件东西,希望大王先过目一下。”穆王说:“明天你把它带来,我与你一起看一看。”第二天,偃师晋见周穆王。穆王召见他,问道:“跟你同来的是什么人呀?”偃师回答:“是我制造的歌舞艺人。”穆王惊奇地看去,只见那歌舞艺人疾走缓行,俯仰自如,完全像个真人。巧妙啊!它低头就歌唱,歌声合乎旋律;它抬起两手就舞蹈,舞步符合节拍。其动作千变万化,随心所欲。穆王以为他是个真人,便叫来自己宠爱的盛姬和妃嫔们一道观看它的表演。表演快要结束的时候,歌舞艺人眨着眼睛去挑逗穆王身边的姬妾。穆王大怒,要立刻杀掉偃师。偃师吓得半死,马上把歌舞艺人拆散,展示给穆王看,原来整个儿都是用皮革、木头、树脂、漆和白垩、黑炭、丹砂、青雘之类的颜料凑合而成的。穆王又仔细地检视,只见它里面有着肝胆、心肺、脾肾、肠胃;外部则是筋骨、肢节、皮毛、齿发,虽然都是假物,但没有一样不具备的。把这些东西重新凑拢以后,歌舞艺人又恢复原状。穆王试着拿掉它的心脏,嘴巴就不能说话;拿掉肝脏,眼睛就不能观看;拿掉肾脏,双脚就不能行走。穆王这才高兴地叹服:“人的技艺竟能与天地自然有同样的奇效吗!”他下令随从的马车载上这个歌舞艺人一同回国。

鲁班造的云梯,墨翟做的木鸢,他们都自认为是技能的最高水平了。他们的学生东门贾和禽滑釐听说了偃师的技艺,就分别告诉自己的老师。于是,他两人便终身不敢再谈论技艺,而只有时刻老老实实地守着他们做木工用的圆规和直尺勤学苦练。

 

偃师在出典的故事中,纯粹只是一个人名。故事中涉及到他本人情况的只有一句“道有献工人名偃师”,是说周穆王外出狩猎,归来的途中,遇到一个有技艺的人向他献上自己的技艺,这个人就是偃师。段落结尾,又以鲁班造的云梯,墨翟做的木鸢来与偃师做的偶人相比,并说两人自愧不如,来突出偃师的绝艺。

首先,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。学术界对《列子·汤问》的定位,大体是我国早期的神异志怪类小说,是虚构性文学作品。从小说内容本身,也可看出,偃师是单独一个人出场的,没有门徒,因为在提到鲁班和墨翟的时候,就说了是由二人的门徒将偃师的事告诉他们的。还可以看出,偃师与墨翟(也就是墨子)、墨家没有任何的从属或传承关系。

(补充周穆王相关)

 

2.细究词源,典故中的“偃师”二字最可能是什么意思呢?

 

    偃是中国姓氏里起源最早、来源最古的那一批中的一个,相传舜帝(夏初时期)的一位贤臣,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“理官”,以正直闻名天下的皋陶,就是偃姓。而周朝分封的众多诸侯国中,偃姓诸侯国有位于淮河流域,在今安徽省舒城县附近的舒国、舒蓼国、舒庸国、舒鸠国,它们合称群舒,后附庸于楚国;还有英国、六(音同“录”,也称录)国,它们与群舒一样,都是皋陶的后裔。蓼国也是偃姓国,位于今河南省固始县,是庭坚(又称高阳或八恺)的后裔。

 

皋陶是东夷少昊之后。现在的安徽六安,上古时,是偃姓皋陶部族的活动和聚居地。

 

史书上说皋陶为大理时,天下无虐刑、无冤狱,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惧,纷纷逃离,于是天下太平。舜帝极为欣赏皋陶的功绩,便把他封于皋,即今安徽六安市。也有说皋陶历经尧舜禹三世,还曾协助大禹治水,功高德厚。禹念皋陶之功,封皋陶之后于英国、六国。

 

也就是说,典故里那位技艺高超的“偃师”先生,他可能原本就是姓偃,而“偃师”,也就是姓偃的技师、工匠……

 

PS.“偃师”一词的另外意义

在文言文里,非专名的“偃师”一词其实是个动宾短语。“偃”的常用义有两个,1.仰面倒下,2.停止。之前有人就分析过了,举的例子是“偃甲息兵”。其实还有一个更有名的成语,叫“偃旗息鼓”。

《读史方舆纪要》中有一句“周武伐纣,回师息戎,因我偃师”,是说周武王去攻打商纣,军队班师回来的时候中途停下了,到了现在名为“偃师”的这个地方,止戈息武,不再打战,开始新朝代的建设。“偃师”之“偃”为“停下”,“师”就是“军队”。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市就是由此而得名。

“甲”是古代士兵作战穿的护身衣服,多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。在这里,甲、兵都是代指战士,“偃甲息兵”也就是军队停止前进、停止进攻、停止作战的意思。

 

所以,“偃”之三义:

姓;

仰面倒下;

停止;

 

怎样适配于“偃甲”、“偃女”呢?(“偃术”游戏内释为“偃甲之术”)

 

相关及其他领域以“偃师”故事为题材背景的创作:

科幻小说有潘海天的《偃师传说》(1998),拉拉的《春日泽·云梦山·仲昆》(2003)

漫画有米沙的《偃师》(2011)

游戏轩辕剑系列的外传苍之涛里也有主角车芸的祖父精研偃师技艺,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车氏自己的木甲术来的设定(2004)

夏朝时期,早已雄据在东方的部落,称东夷,其首领名皋陶,偃姓。相传,皋陶曾被部落联盟领袖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。皋陶生子伯益,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,禹封其子若木于徐地,建立徐国,其部落名徐夷、徐戎或徐方。
徐国世代相传,共传44世,直到周敬王八年(公元前512年)为吴国所灭,历时1600余年。徐国的范围为今淮、泗一带,国都建在今泗洪境内的大徐城。
徐国的历史传至第32世时,国君即东夷盟主徐偃王。

徐国到了徐偃王时期,由于偃王治国有方,素以仁义闻名于世,因此徐国五谷丰登,人民安居乐业,国力不断增强,来朝贡者日益增多,统治的范围也越来越大。据史料记载,当时各地来朝者“三十有六国”、“地方五百里”,范围涉及到淮河、泗水流域的苏、鲁、豫、皖的部分地区。

周王朝在开始的200年中,特别是成王和康王时期,政治比较稳定,国力比较强盛,社会经济发展较快。但到了昭王和穆王统治时,西周王朝大肆对外侵犯,结果昭王南征,淹死在汉水,全军覆没;穆王西征,消耗了大量的财富,加剧了民族矛盾,加重了内部剥削。
诸侯国对宗主国的暴虐统治和沉重的负担甚为不满,徐偃王就是反对宗周最强烈的国君之一。

评论
热度(1)

© 昭然如玉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