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你天然纯净,愿你长留光明。
木叶飞舞之处,火亦生生不息

关于

山鬼

关于山鬼的身份,学术界有几种说法,其中,山神说、巫山神女说是两种接受比较广泛的说法。

山鬼即山中之神,称之为鬼,因为不是正神。古籍中,鬼神二字往往连用。这种说法也是现代研究界最为流行的说法。

瑶姬说:清人顾成天《九歌解》说:“楚襄王游云梦,梦一妇人,名曰瑶姬。通篇辞意,似指此事。”

郭沫若引证《山鬼》“采三秀兮於山间”句,指出:“於山即巫山。凡《楚辞》‘兮’字每具有‘於’字作用,如於山非巫山,则‘於’字为累赘。”既然《山鬼》篇明确提到了“於山(巫山)”,则此“山鬼”不是“巫山神女”又是什么?郭沫若此证一出,“山鬼即巫山神女”说即在楚辞研究界迅速流行起来。郭沫若说,“於山”即“巫山”。因为“於”古音巫,是同声假借字。

山鬼即为山神说最为流行,对于郭沫若等人的考证即特指山神为巫山神女,也是在楚辞研究界接受范围较广的一种学术观点。本文倾向于山鬼即为山神的说法。对于山神是巫山女神的说法还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。因为关于“兮”字的使用,并不是在其后面就不可以再跟虚词,仅《山鬼》篇中就有“云容容兮而在下”一句。“於”虽然有古音“巫”的读法,但在《九章》中,这是个孤证,无法证明“於”即“巫”。如果从《九章》中的祭祀对象来看,河伯、湘君、湘夫人都是具体的祭祀对象,只有山神没有明确的指代的话,《九章》中所祭祀的神则无法形成统一的体例,山神就成为《九章》中唯一一个没有明确身份的神。所以《山鬼》应该是根据楚国当地的民间传说有对应的山神的身份的,只是至今学术界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共识,无法确认就是哪种山神。

(二)、《山鬼》的神话原型 

◇《文选•高唐赋•序》: 
〖……玉曰:“昔者先王尝游高唐,怠而昼寝,梦见一妇人曰:‘妾巫山之女也,为高唐之客。闻君游高唐,愿荐枕席。’王因幸之。去而辞曰:‘妾在巫山之阳,高丘之阻。旦为朝云,暮为行雨。朝朝暮暮,阳台之下。’旦视之如言。故为立庙,号曰朝云。”〗 

◇《水经注》卷三十四《江水》: 
丹山西即巫山者也。又帝女居焉,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,名曰瑶姬,未行而亡,封于巫山之阳,精魂为草,实为灵芝。所谓巫山之女,高唐之阻,旦为朝云,暮为行雨。朝朝暮暮,阳台之下。旦早视之,果如其言,故为立庙,号朝云焉。 
《山鬼》中深山、昼晦、不见天的景象,与《高唐赋》里,巫山之景象。有共同之处。 

屈原的《山鬼》可能与“巫山神女”有关。但是屈原的“山鬼”并不等于“巫山神女”。他只是借用女神,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意志。已经把“神话原型”按抒发感情的需要,进行了改造——“山鬼”里已经溶入屈原的身影。 

◇杜甫《虎牙行》:“巫峡阴岑朔漠气,峰峦窈窕溪谷墨。杜鹃不来猿狖寒,山鬼幽忧雪霜逼。”——把“山鬼”与巫山联系起来。 

◇清人顾成天《九歌解》说,山鬼是“巫山女神”。进一步把“山鬼”与“巫山女神”系起来。 

◇四十年代孙作云九歌•山鬼考》,将《山鬼》与《高唐赋》作对比,认为“巫山神女”是“山鬼”的原型(《清华学报》十一卷)。 

(三)、李延陵先生《关于“山鬼”》 

◇“於山间”之解 
郭沫若先生说:“原文作「采三秀兮於山间」,於山即巫山。凡楚辞兮字每具有於字作用,如‘於山’非巫山,则於字为累赘。”[《屈原赋今译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6月P32]。 
孙常叙《<楚辞•九歌>十一章的整体关系》:“‘采三秀兮於山间’,‘於山’是商於之地的大山,山鬼是‘於山女神’”等。 
李延陵先生在《〈关于“山鬼”〉——和郭沫若姜亮夫马茂元三位先生商榷》文中,驳斥以郭沫若为代表的:“於山即巫山”时说:“连用在‘兮’字下面的‘於’字,楚辞中有‘委玉质兮於泥涂’(《九思》‘逢尤’),‘虎兕争兮於廷中’(同上),……‘壹气孔神兮於中夜存’(《远游》);……这些‘於’字不但不能读作‘巫’,并且还要解作‘在’;解作‘在’才能讲得通,也丝毫没有‘累赘’或‘重复’的毛病。……”等等。举证详实,推理严密,很有说服力。 

但是,李先生在否定“於山即巫山”的同时,却把“山鬼”与“巫山神女”有关联的可能性也一概否定,——是不是在“泼脏水”时,把小孩也泼掉了呢? 

李延陵先生说:“祭祀山鬼、……等的祭坛在山下平地;上面她已说过‘来’,这儿巫又说她住在那样的地方;从高高的山上往下来,又是在风雨晦冥的时候,路当然是‘险难’的:这就说明了‘路险难’的原因。因为她的住处是那样不好,她往这里来又是那样艰辛,所以巫又接着向‘观者’说:〔我想〕‘留灵修在这里住着,使她安然忘记归去。’(‘留灵修兮憺忘归’)而她却说:〔把我留在这里,〕‘及至年岁已暮,谁再给我荣华呢?’(‘岁既晏兮孰华予?’)试看,这个‘灵修’是巫称她的,何等明白!”(《〈关于“山鬼”〉——和郭沫若、姜亮夫马茂元三位先生商榷》) 

李先生这样的解释,实在不敢苟同。 
首先应当判断“山鬼”是为了赴恋人的约会,还是为了赴“在山下平地”之“祭坛”? 
诗文“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,路险难兮独后来”之后,并不是“在山下平地”之“祭坛”,而是“表独立兮山之上”。 
其次,李先生想“留灵修在这里住着”这种说法,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依据,又与情理不合。——祭祀神灵,那有“留神长住”之理? 
第三,这种说法,与诗文总体不合。与“怨公子兮怅忘归,君思我兮不得闲”,“思公子兮徒离忧。”不合。 

◇李延陵先生还认为:“‘后来’,王逸注为‘来晚暮,后诸神’是正确的”。 

李先生既没有任何“来晚暮,后诸神”的依据。而且与诗文“表独立兮山之上”不符。 
再说,《九歌》“不是一个有系统的有次序的组合,因之大合祭的场面是不存在的”(钱诵甘《九歌论析》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,1994年1月。)这些都说明“来晚暮,后诸神”之解释不妥。 

再如: 
山海经》“中次七经”:“又东二百里,曰姑媱之山。帝女死焉,其名曰女尸,化为蘨草,其叶胥成,其华黄,其这关如菟丘,服之媚于人。”[.P92] 

山海经》中次十二经:“又东南一百十里,曰洞庭之山,其上多黄金,其下多银铁,其木多柤梨橘櫾,其草多葌、蘪芜、芍药、芎藭。帝之二女居之,是常游于江渊。澧沅之风,交潇湘之渊,是在九江之间,出入必以飘风暴雨。是多怪神,状如人而载蛇。”[.P106] 

《史记•秦始皇本纪》:二十八年,始皇还,浮江,至湘山祠。逢大风,几不得渡。上问博士曰:“湘君何神?”博士对曰:“闻之,尧女,舜之妻,而葬此。”[. P59]。 

陆天鹤、陆天华则说:“‘若有人兮山之阿,被薜荔兮带女萝。既含睇兮又宜笑——子慕予兮善窈窕?’……这首四句是她梳妆打扮时的唱词。……既表现出她沉浸在爱情中的喜悦,又活画出她的天真和妩媚,同时写出了神女独处深山的特定环境”。“‘乘赤豹兮从文狸,辛夷车兮结桂旗。被石兰兮带杜衡,折芳馨兮遗所思!’……这四句,神女自述驾车去会所思,歌声充满喜悦。‘被石兰’句,当是指她出发时换了服饰。作者抓住女子特有的爱美心理,用选换服饰这一细节写出神女对待这次相会的认真态度:她要以最美的风采出现在情人面前。”(<杭州大学学报>哲社版199504 P86-91) 

宋玉生平:据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载:"屈原既死之后,楚有宋玉、唐勒景差之徒者,皆好辞而以赋见称。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,终莫敢直谏。"记述极为简略。《韩诗外传》有"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"之言。刘向新序》则作"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","事楚襄王而不见察",同时又有"楚威王(襄王的祖父)问于宋玉"的话。王逸在《楚辞章句》中则说他是屈原的弟子。晋代习凿齿《襄阳耆旧传》又说:"宋玉者,楚之鄢人也,故宜城有宋玉,始事屈原,原既放逐,求事楚友景差。"总之,关于宋玉的生平,众说纷纭,至难分晓。大体上说,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,且出身寒微,在仕途上颇不得志。

关于宋玉师承,普遍认为他师承屈原。但也有学者认为王逸晚于屈原200年,说宋玉是屈原弟子是没有依据的,是其把“祖(承袭、效法)屈原”理解为“师从屈原”了。

《人物传记·卷第一·人物》:

宋玉者,楚之鄢人也,故宜城有宋玉冢。始事屈原,原既放逐,求事楚友景差。景差惧其胜己,言之于王,王以为小臣。玉让其友:友曰“夫姜桂因地而生,不因地而辛,美女因媒而嫁,不因媒而亲。言子而得官者我也,官而不得意者子也。”玉曰:“若东郭俊者,天下之狡兔也,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卢之口,然在猎者耳。夫遥见而指踪,虽韩卢必不及狡兔也;若蹑迹而放,虽东郭狻必不免也。今子之言我于王,为遥指踪而不属耶?蹑迹而纵泄耶?”友谢之,复言于王。

玉识音而善文,襄王好乐而爱赋,既美其才,而憎之仍似屈原也。曰:子盍从楚之俗,使楚人贵子之德乎?”对曰:“昔楚有善歌者,王其闻欤?始而日下里巴人,国中属而和之者数百人;既而曰阳春白雪,朝日鱼离,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十人;含商吐角,绝节赴曲,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,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也。”

赤帝之季女曰瑶姬,未行而卒,葬于巫山之阳,故曰巫山之女。楚怀王游于高唐,昼寝,梦见与神女遇,自称巫山之女,王因幸之。去而辞曰:“妾在巫山之阳,高邱之岨,朝为行云,暮为行雨,朝朝暮暮,阳台之下。”旦朝视之,如言,遂为置观于巫山之南,号曰朝云。至襄王时,复游高唐。

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,将使宋玉赋高唐之事。望朝云之馆,上有云气:崪乎直上,忽而改容,须臾之间,变化无穷。王问宋玉曰:“此何气也?”对曰:“昔者先王游于高唐,怠而昼寝,梦一妇人,暧乎若云,焕乎若星,将行未至,如漂如停,详而视之,西施之形。王悦而问焉。曰:‘我帝之季女也,名曰瑶姬,未行而亡,封于巫山之阳台,精魂依草,实为灵芝,媚而服焉,则与梦期。所为巫山之女、高唐之姬,闻君游于高唐,愿荐枕席。’王因而幸之。”

战国时期的宋玉,主要活动于公元前298~前263年,其《高唐赋》有:“昔者先王尝游高唐,怠而昼寝,梦见一妇人曰:‘妾巫山之女也,为高唐之客。闻君游高唐,愿荐枕席’。王因幸之。”其中的“先王”指楚怀王(前328一前299年在位)。这个“巫山之女”,宋玉并没有称之为“瑶姬”

《文选》,南朝·梁

评论

© 昭然如玉 | Powered by LOFTER